【导读】政治科目在
成考中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得分的科目了,政治的解题的技巧就是万变不离其宗,在政治课复习过程中必须做到全面、系统。所谓"面"就是全面复习,就是要求学生要全面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事实。这是做好复习的前提。下面
湖北成人高考网给大家整理了2020年湖北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考点:马哲部分,一起来复习一下吧。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地球这个自然物质世界上,意识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三个决定性的环节或阶段。它们是:由无机物质的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反应特性
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由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一般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由一般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这三个阶段或环节说明,人类意识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的物质进化的结果,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物质进化的产物,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根本动力。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
意识产生在社会劳动中。第一,劳动创造了意识的器官。意识的器官是人脑。由于劳动生产较多食物,改善了营养状况,为人脑发展成意识的器官,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同时,劳动使人体直立,扩大视野,增加信息量,促使大脑反映机能提高,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社会内容。社会劳动促使猿脑发展为人脑,从而产生意识。第二,劳动创造了意识的外壳。意识的外壳是语言。语言是经过概括的感性材料,进行抽象思维的手段。没有语言,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能产生意识。而语言则是劳动的产物。在劳动中人们为了协调行动、交流经验,发出不同的声音,久而久之则逐渐形成语言。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人类的意识产生了。第三,劳动为意识提供了社会内容。意识的丰富内容,思维能力的提高,都来自劳动。离开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的意识。“狼孩”的事例就是一个证明。
2.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第二性的,这不仅表现在它的起源上,更表现在它的本质上。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本质的看法,可以概括为两个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即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这是因为人脑不是一般的物质,它是由高度严密和极其复杂的神经网络组成的物质系统。人的大脑皮层是人体高级神经中枢的总和,是人各种生理反应和活动的指挥中心,也是意识活动的中心。人脑的神经细胞有着非常细致、严密的分工,它们各司其职,又密切合作。人脑还有着复杂的“等级式”结构,分别执行简单的职能和复杂的职能。人的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客观外界刺激做出一系列反射活动来实现的。意识活动就是人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的复杂的神经反射活动。
(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但人脑不能自动地产生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其形式是主观的,但其内容是客观的,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通过感觉和思维等形式进行的。感觉是人对客观事物、现象的直接反映,它是意识的起点和初级形式;思维是人对事物内部联系和规律的反映,是意识的高级形式,它是人类所特有的。无论是感觉还是思维,它们都是人对世界的反映形式,因而都带有主观性。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虽然人的感觉和思维的形式是主观的,但是它们的内容却都是客观的,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没有客观事物映人人的头脑,就不可能有任何反映。正确的思想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错误的思想和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一切观念的东西,都来源于客观世界,都这样或那样的反映客观世界,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因此,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
3.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也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只有把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和意识对物质的能动反作用统一起来,才能正确地理解物质和意识的相互关系。
(1)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即意识的反作用是指意识能够能动的反映客观事物,形成主观观念,并自觉地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其基本涵义是:一方面,从认识世界过程中的能动作用来看,意识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另一方面,从改造世界过程中的能动作用来看,意识能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
①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创造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 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重要影响。
③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2)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途径与条件要正确地发挥意识的能动性使观念形态的意识转化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必须通过和借助物质的途径和条件。
①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客观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人们只有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使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建立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在实践中有效地改造事物。如果无视客观规律,必然要受到规律的惩罚。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规律认识得越深刻、越全面,就越能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②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就必须把正确的思想付诸于实践。人的意识是内在的一种精神的东西,要使它得到实现,就必须通过实践使其外化或物化,否则,再好的思想也会失去价值,根本谈不上意识的能动作用。、
③意识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人通过实践活动实施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并非只是人和其对象构成的两极结构,其中还存在着作为中介因素的物质条件、技术手段、工具等。这些中介因素作为人体延长了的物质器官,大大增强了人类意识的能动性。
由此可见,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必须坚持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出发,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求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这是正确地认识世界,成功地改造世界的最根本的条件。
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1)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主体所具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即自觉的能动性。客观规律性是指不依人的意志转移的、物质运动本身所固有的规律,它是事物或现象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这种统一表现为它们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相互依存有两层意思:一是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主观能动性依赖于客观性,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否则就会在实践中遭到失败;二是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客观规律又依赖于主观能动性,即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在实践中认识规律,并利用客观规律改造自然和社会,以造福人类。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相互转化也有两层意思:一是客观规律性向主观能动性的转化,即通过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并以此为指导制定方针、政策、计划以付诸实践。人们的活动越是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主观能动性也就发挥得越充分、越有效。二是主观能动性向客观规律性转化,即主体利用客观规律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人们在实践中,越是正确而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客观规律并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
(3)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既要有严肃的科学态度,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有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就要把科学态度和革命热情结合起来,既反对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唯心主义,又反对否认主观能动性的形而上学。